推廣英語 人人受惠

國際青年學融基金會由一群高中生創立,為來自基層家庭的中小學生設計英語課程,現在已經成為一支龐大的義工隊伍

非牟利組織國際青年學融基金會(Support!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)以基層家庭兒童為服務對象,設計學習課程。2014 年由當時年僅 14 歲、受父親的成長故事啟發的 Joseph Wan 創立。Joseph 的爸爸出身基層家庭,家裡無法負擔大學學費,然而他篤志好學,從事體力勞動工作,直到 23 歲時利用積蓄負笈英國大學進修。當時,他日間上學,夜晚兼職,才可應付生活費用;如今他已成為一家跨國工程顧問公司的總監。爸爸的奮鬥故事讓 Joseph 明白教育的重要性,推動他成立國際青年學融基金會。

最初 Joseph 和幾個朋友在德愛中學教授辯論課程。由於反應熱烈,幾個月後他們獲邀到另一間學校舉辦相同課程。其後,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少年加入基金會,他們便開始設計更多英語教學課程,至今共有 4 間小學和 5 間中學受惠。

義工透過現實世界的議題,為同學建立英語討論的環境

現時基金會由青少年領袖小組負責,包括余承俊 Alex Yu、林嘉琦 Francisca Lam、Sana Khullar、游德誠 Dickson Yau 及呂思思 Cissy Lu,積極推動發展。小組留意到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生時常感到無助,因此影響學習意慾以至操行。

小組主席 Alex 指:「基層學童可能因為家中環境的緣故,或者家務過於繁重,例如放學後要照顧弟妹,令他們難以集中精神,影響學習表現。同時,他們的學習資源亦不及 Band 1 或國際學校,沒有接受英語授課、私人補習或參加課外活動,拉遠學習表現的差距。」

小組親自設計課程,並由成員授課,令教學更得心應手。Alex 分享道:「學生知道我們理解他們的處境,覺得我們就像朋友一樣,因此在課堂上會更投入。為令學生在放學後依然抖擻精神,我們有時會採用討論、辯論、遊戲或活動的形式教學。我們很少要求同學死記硬背,反而透過氣候變化或藝術史等議題,建立英語討論的環境。我們的義工亦會和同學一對一輔導,為他們檢查作業,然後給予建議。」

同學對他們的教學方式反應良好,亦十分享受和義工一對一的輔導時間

小組營運(小學課程)副主席 Francisca 進一步分享,說:「我們的旗艦課程『English through STEAM』提供參與互動與實踐學習機會。我們亦嘗試增添非傳統科目的元素,助同學增廣見聞。如此一來,不僅能夠提升學術表現,還可讓他們緊貼世界時事。」

「English through STEAM」涵蓋多元活動,例如辯論和製作立體透視模型,每個學期都會有實地考察,讓同學將學習內容應用於現實世界。基金會亦舉辦企業家及領導技能相關的活動,包括「Leaders of Hong Kong」系列,邀請本地業界領袖與同學對談,嘉賓有香港賽馬會的應家柏先生和《南華早報》的劉可瑞先生。

小組營運(中學課程)副主席 Sana 分享她成為基金會義工以來最大得著之一,就是見證同學的進步。「其中一間合作學校的學生主要來自少數族裔,他們除了缺乏適當的教學資源,還欠缺自信。」她憶述︰「透過辯論讓學生有機會表達意見,協助他們建立自信。有時候他們會很灰心、想放棄,但是有賴義工鼓勵,令他們堅持下去。年底時,同學在老師的陪同下,參加本地中學辯論比賽更成功奪冠,他們自豪又雀躍的表情實在叫人難忘。我們希望能夠繼續為基層兒童服務,創造更多感人時刻。」

「學生知道我們理解他們的處境,因此在課堂上特別投入。我們不僅為學生建立一個英語討論的環境,義工們亦會花時間和同學一對一輔導。」
—— 國際青年學融基金會青少年領袖小組主席余承俊

更多文章

向「香港精神」致敬

集團自2013年起,與《南華早報》合作舉辦年度「香港精神獎」,向香港一眾默默耕耘、緊守崗位的無名英雄致敬,表揚他們以無私奉獻令香港社會變得更仁愛和諧。

閱讀更多